抵抗新冠病毒,哪些營養元素和人體免疫力有關?

中國人口眾多而且居住密集,是病毒最容易傳染的地區,也是受病毒殘害最深的地區。許多流行性感冒的病毒都會傷害到中國人,比如,SARS病毒也是首先在中國出現的,并且死于SARS的絕大部分是中國人。此次2...

中國人口眾多,居住密集,是病毒最容易傳播的地區,也是病毒破壞最嚴重的地區。許多流感病毒會傷害中國人。比如非典病毒最早出現在中國,死于非典的人大多數是中國人。

2019年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和2003年的SARS-cov一樣,是人體正常免疫控制機制受到干擾和破壞而引起的,而不是免疫系統攻擊細胞。通俗地說,病毒破壞了人體內的一種肺保護措施,那么它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抵抗病毒。

因此,目前的治療方案只能通過醫療手段減輕急性炎癥性肺損傷,阻斷病毒復制,再通過自身免疫消除病毒,從而達到治愈效果。

因此,2019-nCoV防控指南中有兩點很重要:

一是采取防護措施,避免感染;

二是提高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預防新冠病毒,增強營養提高免疫力是一個重要措施

近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新冠肺炎預防指南》,特別強調“http://”。良好的膳食營養是保證免疫系統正常工作的基礎,也是保持充足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疾病風險的重要保障!展望當前全面防控疫情形勢,我們呼吁全民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早日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基因決定了體內所有細胞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輸和再加工。營養相關基因突變時,細胞會失去正常生理代謝所需的能量和輔助介質。

不同于癌癥基因的表達,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營養相關基因每天都在工作。如果細胞突變后得不到應有的營養支持,平日沒有針對性的補充,就會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各種疾病和問題。

當機體缺乏維生素A時,皮膚和粘膜的局部免疫力下降,導致感染,淋巴器官萎縮,自然殺傷細胞活性降低,病毒、寄生蟲等抗原成分產生的特異性抗體(如IgA)減少。

當身體缺乏維生素E和維生素C時,免疫細胞和免疫球蛋白的數量也會減少。

注意營養

維生素A在免疫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一旦缺乏,可引起呼吸、消化、泌尿和生殖上皮細胞角質化和變性,容易被細菌侵入,增加呼吸道和腸道感染的風險。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主要是動物肝臟,而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類胡蘿卜素(在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類胡蘿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綠色或紅黃色的蔬菜和水果中,如胡蘿卜、菠菜、芹菜、芒果、紅薯等。

維生素A

維生素A可以參與糖蛋白的合成,這對上皮的正常形成、發育和維持非常重要。當維生素A不足或缺乏時,可導致糖蛋白合成中間體異常,低分子量多糖-脂質堆積,上皮基底層增生增厚,細胞分裂加速,張力原纖維合成增加,表層細胞變平、不規則、干燥等。

鼻、咽、喉等呼吸道、胃腸道和泌尿生殖系統的子宮內膜角質化,削弱了阻止細菌入侵的天然屏障(結構),容易被感染。在兒童中,呼吸道感染和腹瀉非常常見。部分腎結石還與尿路角質化有關。過量攝入維生素A并不會隨劑量增加對上皮感染的抵抗力。

免疫球蛋白是一種糖蛋白,所以維生素A可以促進這種蛋白質的合成,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重要影響。當它缺乏時,細胞免疫力會下降。

維生素A維護上皮組織細胞的健康和促進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維生素E不僅是體內的抗氧化劑,還是有效的免疫調節劑,可以提高抗感染能力。補充維生素E可以保持老年人的免疫系統運行良好。維生素E的主要來源包括植物油、堅果、豆類和谷類。

維生素E代謝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不僅能引起生物膜的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形成脂褐素;而且蛋白質變形,酶和激素失活,免疫力下降,代謝異常,促進身體衰老。

維生素E缺乏時: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是人體免疫系統必需的維生素。新鮮蔬菜和水果是維生素C的豐富來源,如鮮棗、青椒、獼猴桃、菠菜、山楂、柑橘、柚子、草莓等。

維生素C維生素C在抗病毒和預防病毒性傳染病方面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如果我們普遍認識到維生素C在防治病毒感染中的原理,并按量服用,就可以防止許多病毒的傳播。維生素C的真正效用將在治療更嚴重的病毒性傳染病,如禽流感、非典和艾滋病中得到展示。

提高人體免疫力:白細胞中富含VC,當身體受到感染時,白細胞中的VC急劇減少。VC能增強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和變形性,提高殺菌能力。

促進淋巴細胞的生成,提高對外來細胞和惡性細胞的識別和殺傷。

參與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提高補體酯酶的活性,增加補體的產生。

促進干擾素的產生,干擾病毒mRNA的轉錄,抑制病毒的增殖。

維生素C的功效:

鐵或鋅攝入不足,胸腺會萎縮,T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吞噬細胞的殺菌活性降低,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明顯減少。

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鋅是對免疫力影響最明顯的微量元素。除了直接促進胸腺、淋巴結等免疫器官的發育和功能外,也有直接作用。

抗擊某些細菌、病毒的能力,從而減少患病的機會。鋅是人體內100余種酶的組成成分,尤其對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正常免疫功能的維持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貝殼類海產品、紅色肉類、動物內臟等是鋅的良好來源。

缺鐵是常見的營養病,會導致貧血,降低抗感染能力,嬰幼兒、孕婦及乳母更易發生。為了補鐵,要適當吃些紅肉、動物血、動物內臟等富含血紅素鐵的食物,同時,也要多吃一些綠葉菜、青椒等富含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

硒是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具有強抗氧化作用。硒幾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細胞中,補硒可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力。動物性食物如肝、腎以及海產品是硒的良好食物來源。

如何了解自己的營養問題?

營養素的功能異常是需要一段時間累計才會表現出來,但是一旦開始表現出疾病,說明身體機理已經受到了較大的侵害,這是一個由里及表的過程。我們應該是從維持長期健康的角度來看待營養素的代謝問題,從源頭開始找問題,通過科學方法判斷出必然發生的問題,提前做好預防工作。這是營養基因檢測的價值所在,也就是通過一次檢測就能夠終生受益。

檢測本身沒有年齡的限制,從統計學意義來講,正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和超過30歲后自身合成營養素水平開始下降的人群,是人體對營養物質需求最重要的兩個階段。為了提升抵抗力、避免發育缺陷以及延緩代謝免疫器官組織的衰老,可以通過營養基因檢測的方式做到精準改善和預防。

營養元素基因檢測的重要意義

營養元素基因檢測的重要意義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是要建立一個具有很高預測價值的膳食推薦量用以預防疾??;

第二要降低不可估計后果的風險,設計有效的營養搭配方案用以控制慢性疾病。所以日常通過合理膳食就能夠規避營養素缺陷的問題,關鍵的幾個時間節點還是要通過適量補充營養素的方式來改善健康。

我們經常聽到社會上很多老人會買一大堆保健品,還有家長喜歡給孩子買補品,一方面買的太多容易浪費錢,因為人體能夠吸收的營養有限,多余的都會排出體外。沒有把真正影響到生長發育的短板給補起來,有些產品吃多了還會反過來對原本缺乏的元素形成抑制作用。

建議大家在選擇營養素的時候一定要有科學的依據,聽從專業的營養師或者醫生的建議,結合膳食進行調理,因為基因影響的是一輩子的健康。

營養元素基因檢測

【檢測內容】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B9(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碘元素、鈣元素、鉀元素、鎂元素、鐵元素、銅元素、硒元素、鋅元素

【檢測基因】BCMO1、CYP26B1、PKD1L2、NBPF3、ALPL、MTHFR、MTRR、MTR、MS4A3、CLYBL、FUT6、PRELID2、FUT6、SLC23A1、GC、CYP2R1、NADSYN1、CYP4F2、SCARB1、ZPR1、VKORC1、PDE8B、DIO2、VDR、CASR、NOS3、ACE、TRPM6、ATP2B1、MUC1、SHROOM3、DCDC5、TMPRSS6、SMIM1、SELENBP1、DMGDH、CA1、PPCDC、NBDY

【檢測意義】通過基因檢測可以評估自身對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代謝能力,只有深入了解自身營養情況,才能合理的從食物中進行補充。

1.基因決定個體先天營養吸收能力。通過常規一些檢測手段只能評估人體當下營養狀況,基因測序技術恰好可以發揮其優勢,評估終生具備的遺傳代謝特質。

2.進行成長關鍵時期微量元素缺乏疾病預防,降低疾病風險。

3.結合基因檢測和醫學檢測,構成一生成長的疾病科學預防體系。

4.人體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十分緩慢,只有生活中持續關注,才能預防疾病發生。

5.合理的膳食安排是人體健康成長的必要保證,每個人的營養吸收能力不同,需要補充的食物也不同。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會導致身體患嚴重的疾病,需要補充;

6.但如果維生素、礦物質在體內的含量過高,也會導致身體受到傷害。

7.維持體內維生素、礦物質的平衡對健康至關重要,膳食結構不當會導致孩子營養攝入過量或缺乏,生長發育滯后。

8.營養元素基因檢測科學指導膳食營養攝入,調整飲食結構,有目的地規避導致疾病的危險因素;

9.有效指導生活習慣培養,根據遺傳特征進行生活習慣的培養;

10.精準指導保健,有方向、有目的地選擇保健食品。

【適合人群】所有人群(特別是免疫力低下的兒童和老人)

【采集方式】口腔黏膜

【報告周期】15-30工作日

【報告形式】電子版、紙質版

【報告解讀】專家現場解讀

【詳細說明】

1、維生素A:維生素A又稱視黃醇或抗干眼病因子,它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對視力、皮膚的健康、牙齒、骨骼和軟組織至關重要。維生素A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維持正常視覺功能、參與機體多種組織細胞的生長和分化、調節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細胞膜糖蛋白的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還有抗氧化和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2、維生素B6:維生素B6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屬于維生素B復合物,很容易轉化成磷酸吡哆醛(PLP),即維生素的活性形式。因為維生素B6對血細胞的生物合成至關重要,維生素B6缺乏會導致貧血、嗜睡、疲勞、唇干裂以及口腔和舌頭的發炎。慢性缺乏癥會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免疫力下降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維生素B6主要參與氨基酸代謝,但也在許多重要分子的生物合成中起作用,包括神經遞質、組胺和血紅蛋白。能將色氨酸轉化為煙酸,糖原轉化為葡萄糖以提供能量,調節類固醇激素受體。

3、維生素B9(葉酸):葉酸是一種主要存在于綠葉蔬菜中的維生素。葉酸缺乏可導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同時與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腎病、骨質疏松癥、神經系統疾病、貧血和癌癥的風險增加有關。葉酸是幾種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前體,是DNA和蛋白質的結構單元。葉酸也是主要的碳(甲基)組供體,用于DNA和蛋白質的表觀遺傳修飾,其在人體細胞中開啟和關閉基因。

4、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也被稱為鈷胺素,它由細菌產生,然后由動物獲得,這種營養物質只是作為一種動物副產品存在。維生素B12攝入不足會導致巨噬細胞性貧血、疲勞、虛弱、食欲不振、便秘、抑郁和躁狂。維生素B12嚴重缺乏會損傷神經系統,導致失憶、四肢麻木和刺痛,以及癡呆。大約75~90%的人嚴重缺乏維生素B12。維生素B12維持血細胞和神經健康,協助DNA的生成。它作為一種輔酶,參與氨基酸的代謝、葉酸的代謝、能量的產生和DNA合成。

5、維生素C: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也被稱為抗壞血酸。維生素C對于皮膚、肌腱、韌帶和血管、愈合傷口和形成瘢痕組織、修復和維護軟骨、骨骼和牙齒至關重要。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C,所以必須從飲食中獲得。維生素C在人體中起到還原劑和抗氧化劑的作用。作為還原劑,維生素C負責維持還原狀態下的鐵和銅離子,使它們在各種反應中正常發揮作用,包括膠原合成、肉堿合成、酪氨酸代謝、神經遞質和激素(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合成和藥物降解。作為一種抗氧化劑,維生素C與血液或細胞內的自由基發生反應,以保護DNA、蛋白質和長鏈脂肪酸免受潛在損害。

6、維生素D:維生素D是一種陽光維生素。當皮膚暴露在充足的陽光下時,人體可以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人體內有充足的維生素D有助于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如骨質疏松、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抑郁癥和某些癌癥。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佝僂病,這種疾病的特征是骨骼的軟化和脆弱。維生素D通過控制血液中鈣、磷吸收和釋放,幫助維持血液中鈣和磷的正常水平。

7、維生素E:維生素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在人的飲食中是豐富的?!熬S生素E”一詞指的是八種化合物,包括生育酚和三元醇。每一種形式在身體上都有不同的活動水平;只有生育酚是人體所需的基本維生素。維生素E是許多器官行使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并且作為抗氧化劑在我們的免疫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它是脂溶性的,可以進入不飽和脂肪細胞膜,防止氧化降解。它還能刺激血管擴張,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8、維生素K:維生素K是血塊形成的必需脂溶性維生素。有兩種天然形式:由綠色植物合成的葉綠醌(維生素K1)和由細菌合成的甲基萘醌(維生素K2)。甲萘醌(維生素K3)是一種比K1和K2具有兩倍以上生物活性的合成形式。維生素K對于將非活性前體轉化為功能性凝血因子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它對血塊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維生素K被利用,它會變得無活性,必須重新激活,才能發揮其生物作用。這種維生素K回收過程被稱為維生素K循環。維生素K對骨骼健康也很重要。骨鈣素是一種參與骨礦化的蛋白質,需要維生素K來進行生物學作用。足夠的維生素K有助于防止骨質流失。維生素K通過小腸和結腸吸收,然后并入乳糜微粒并攝入肝臟。維生素K主要通過膽汁和尿液排出。

9、碘元素:碘是一種存在于某些天然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并添加到其他食物中。它對人體的新陳代謝和正常的甲狀腺功能至關重要。食物中缺乏碘往往是由于土壤缺乏碘導致的。碘缺乏會導致甲狀腺腫大和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碘是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重要組分。T4和T3都可以作為激素并通過膜受體觸發信號轉導級聯,它們也可以作為核受體發揮作用,通過直接結合到DNA的啟動子區域來打開或關閉基因。在調節基因表達時,T4和T3直接控制著人體的代謝速率,并在快速生長的時候直接控制著大腦的發育。

10、鈣元素:鈣是人體內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用于支撐骨骼和牙齒的結構和硬度。對于心臟,肌肉和神經的正常功能也很重要。人體不能產生鈣,所以我們必須從食物中獲取鈣,缺鈣經常導致成人骨質疏松和兒童佝僂病。人體中大約99%的鈣被用來強化骨骼。骨骼是由身體中的特殊細胞形成的,它們由蛋白質構成結構,鈣與磷結合在一起形成晶體。其余1%的鈣在血液循環、其他體液和細胞內,并作為肌肉功能,神經傳導和荷爾蒙分泌所需的許多重要酶的輔因子。

11、鉀元素:鉀是人體的重要礦物質,因為它在許多生理過程中用于抵消鈉。高劑量的膳食鉀是降低高鈉攝入引起的高血壓和相關慢性心臟病的有效方法。盡管食物中鉀的含量比較豐富,但考慮到高鈉的攝入量,大多數人一般都沒有攝入足夠的鉀。鉀和鈉的吸收是由一種叫做Na+/K+通道的分子控制的,這種分子將鉀和鈉運輸到相反的方向。高鈉的攝入會導致尿液中鉀的流失,反之,高鉀的攝入會導致尿液中的鈉排泄。鉀是人體內傳導電能的主要電解質之一(與鈉,氯和鎂一起)。它也在肌肉收縮,神經沖動傳導和保持體內液體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12、鎂元素:鎂是一種重要的礦物質。人體中大部分的鎂都是在骨骼中發現的,作為晶格和表面的一部分,它被認為有助于保持體內的血清鎂濃度。在肌肉、軟組織和細胞外液中也能發現鎂,過量攝入鎂會增加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質疏松癥和偏頭痛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鎂是超過300種酶的輔助因子。這些酶在DNA穩定、蛋白質和葡萄糖代謝、血壓調節、骨骼健康、心率控制和神經肌肉傳遞和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3、鐵元素:鐵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它使人血液呈紅色,對血液功能至關重要。它會導致疲勞,導致成年人的工作表現不佳。懷孕期間缺鐵會導致嬰兒早產。它還可以延遲兒童的正常運動和心理功能。男性74%的鐵和女性85%的鐵以血紅素的形式存在,血紅素是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和細胞色素的功能成分。血紅蛋白在血液中運輸氧氣,肌紅蛋白是肌肉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細胞色素則運輸電子用于能源生產,非血紅素鐵是許多參與能量轉換的酶的輔助因子。

14、銅元素:銅是人體所有組織中必不可少的礦物質。它是許多酶的重要組成部分。銅缺乏的癥狀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低鉻性貧血、免疫功能受損、骨異常和心血管及肺功能改變。兒童的缺乏癥比成人更常見,其表現為骨骼畸形和造血功能缺陷,這可能導致死亡。銅與鐵在體內緊密相連。它的作用是在運輸到目標地點之前氧化鐵,包括在哪里可以插入血紅蛋白。銅在神經遞質合成、對抗自由基和能量生產方面也有作用。一個或多個銅酶有助于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交聯,使其對結締組織形成很重要。

15、硒元素: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飲食中有兩種不同的硒:有機硒和無機硒。硒蛋白中含有硒的有機形式,這意味著硒與蛋白質內的氨基酸相連。無機硒不與蛋白質結合。硒在預防癌癥、心血管疾病、認知衰退和甲狀腺疾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硒是DNA合成,生殖和甲狀腺激素代謝所必需的。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它可以保護身體免受氧化損傷,通過阻止脂質的氧化修飾,從而減少炎癥;防止血小板在動脈中的聚集,從而提供保護心臟作用。

16、鋅元素: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存在于所有組織中,但最集中于肝臟、胰腺、腎臟、骨骼和肌肉。鋅缺乏直接影響生長和發育,可能導致多種癥狀,包括貧血、免疫缺陷和傷口愈合延遲,以及味覺敏感性受損。在人體內超過300個酶促過程依賴于鋅。鋅對DNA和RNA合成,蛋白質代謝,酒精代謝,抗氧化和免疫功能以及維持體內酸堿平衡至關重要。它還支持健康生長,細胞復制,骨形成和免疫。鋅“手指”為細胞膜蛋白,激素和基因轉錄因子提供結構完整性。


發布者:清學華生,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abxiaoboshi.com/n/29241.html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聯系我們

400-800-8888

在線咨詢: QQ交談

郵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9:30-18:30,節假日休息

關注微信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