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的情緒和身體的神秘關聯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在表達情緒的成語里 有許多是與我們身體有關的:開心,我們會用“心花怒放”悲傷,我們會用“肝腸寸斷”焦慮,我們會用“心神不寧”憤怒,...
你知道我們的情緒和身體之間的神秘聯系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很多表達情緒的成語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
開心的時候,我們會用“心花怒放”
悲傷,我們會用“斷腸”
焦慮,我們會用“不安”
憤怒,我們會用“氣炸了頭發”
恐懼,我們會用“害怕”
驚喜,我們會用“傻眼”
那么我們的情緒和身體器官有什么關系呢?先說兩個常見的例子。
案例一
40多歲的郭老師(化名)總覺得腸胃疼的難受。去醫院檢查后,她發現了腸易激綜合征,但經過一年多的藥物治療,她沒有任何好轉。
消化科醫生建議去看看,經過詢問,他發現郭先生平時比較內向,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吃虧時總是不敢吭聲。家人性格很強,總是罵他?,F實生活中,郭先生有太多無法接受的事情。長期的壓抑和抑郁導致了一系列的腸胃問題,“上廁所”似乎是為數不多的能讓他感到干凈的事情。
精神衛生科
李女士(化名)三十多歲。最近她總是在白天毫無征兆的睡著。她上班的時候經常會突然睡著。有時候她坐公交車,睡到終點站。
她也覺得很奇怪。不管晚上睡得好不好,白天就犯困,提不起精神,無法集中注意力。當我去醫院時,我發現她患有案例二,但神經系統檢查正常。醫生仔細詢問后發現,李女士的“嗜睡”似乎有特殊原因。
原來,李女士的父親一周前因癌癥去世,這對她打擊很大。她晚上經常偷偷流淚,小時候經常夢到和爸爸在一起的場景。工作上,她又面臨升職,多重壓力讓她體驗到強烈的焦慮。她的身體和大腦似乎都在下意識地幫助她逃避這些白天需要面對的事情,所以她總是覺得很困。
其實像這樣因為情緒原因導致身體癥狀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圖爾庫大學神經科學家勞里努門馬(Lauri Nummenmaa)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兩次實驗,先后做出了“人類情感身體圖”。這張圖顯示了每種情緒和身體感覺之間的關系。
首先,他們要求受試者在空白的體形圖上標記出他們在觀看彩色情緒詞時感到活動增加或減少的身體部位。畫出了與六種基本情緒(如快樂、悲傷和憤怒)和七種復雜情緒(焦慮、愛和嫉妒)相關的身體感受。
在后續實驗中,他們將情緒詞的數量增加到100個。
人們發現嗜睡癥
例如,受試者報告說,憤怒主要在頭部和手部,焦慮主要在胸部,悲傷集中在胸部和頭部。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情緒涉及身體非常相似的生理變化,這解釋了為什么我們通常使用包含身體部位的詞,如“心花怒放”和“傷心欲絕”,來幫助我們解釋我們的情緒和感受。
每個核心感覺都與一組獨特的身體感覺相關聯。生病,是身體
在為我們內心的不滿買單:當一個人處理情感信息時,他或她會激活身體相應的感覺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活動。相反,身體狀態的變化會導致情緒的變化。
大量研究證明,情緒系統可以調節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ANS)的激活,讓我們為環境中的挑戰做好準備。(萊文森RW,2003年)
主觀感覺是由反映骨骼肌、神經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變化的情緒相關物理狀態的感知而觸發的。(詹姆斯W,1884;巴雷特等人,2007年;達馬西奧卡瓦略,2013年)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其實是身體給了我們一個建議,去傾聽內心壓抑的真實感受。
具身情緒理論當我們壓抑自己的內心感受時,它會通過身體癥狀表現出來。有病,是身體為我們內心的不滿買單。
國內數據顯示,在綜合醫院新診斷的患者中,疾病是對某些情緒的表達,患者患有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
想起來,說“我不想吃飯”可能比告訴別人“我最近感覺很糟糕”更舒服。畢竟,說出自己的身體狀況比說出自己的心理狀況要容易得多。
近1/3
當身體患病時,我們可以思考:
出現這種癥狀的時候我是什么感覺?
出現這種癥狀的時候我想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感覺?
么?如果這個癥狀會說話,它想告訴我什么?
或許你能從中得到一些答案。
心身疾病種類還有許多,我們能做的是對自己的身體與情緒有這樣的覺察,從內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
當癥狀嚴重且反復在相關科室就診檢查無異常時,應該及時考慮到精神衛生科就診。
參考文獻:
1.Levenson RW (2003), In Blood, sweat, and fears: The autonomic architecture of emotion. Emotions Inside Out, eds Ekman P, Campos JJ, Davidson RJ, DeWaal FBM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New York), Vol 1000, pp 348–366.
2.James W (1884), What is an emotion? Mind 9:188–205.
3.Barrett LF, Mesquita B, Ochsner KN & Gross JJ (2007),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 Annu Rev Psychol58:373–403.
4.Damasio AR & Carvalho GB (2013), The nature of feelings: Evolutionary and neurobiological origins. Nat Rev Neurosci14(2):143–152.
5.Lauri, N. , Enrico, G. , Riitta, H & Hietanen, J. K. (2013). Bodily maps of emo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21664111.
6.Lauri, N. , Riitta, H. , Hietanen, J. K. , & Enrico, G.(2018). Maps of subjective feeling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07390115.
發布者:邵逸夫醫院,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abxiaoboshi.com/n/38277.html